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导师简介

上传时间 :2023-03-29    浏览次数 :

王继荣,女,工学博士,三级教授,青岛市民进副主委,山东省民进省委委员,青岛市政协委员,山东省教学名师,美国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访问学者。现任青岛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青岛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硕士学科负责人。兼任青岛力学学会理事长、山东省力学学会教学指

导委员会委员。青岛市机器人学会理事。

工作经历

1987-1989 济南锅炉总厂工艺科

1989-1994 山东纺织工学院机电系

1994-至今 青岛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工程设计及理论系

科研领域和项目成果

研究领域主要是机械设计及理论,机器人及有限元分析等。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横向项目10余项。研究工作重点围绕工业机器人、医疗康复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及非标自动化生产线方向等三个方向展开,取得了较多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其中,在包括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多项,其中2项并已转化实施。

教学特色和联系方式

2007年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机械设计基础》负责人,从2005年起获得三次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提出基于工程案例项目的教学,将一些合适的工程案例项目植入到教学过程,在“强化实践工程案例,加强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的理念引导下,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创新大赛获奖人数增多。指导学生先后获得2014年配合运行式机械机构演示教具获国家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大赛二等奖,2017年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大赛二等奖。2018年“基于工程实践案例的机械基础课程群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作为指导教师获得2019年国际大学生工程力学竞赛(亚洲赛区)个人赛一等奖1项。主编和参编教材15部,机械原理和机械原理习题集及学习指导入选“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成套教材。

联系方式:Wangjirong@qdu.edu.cn

管殿柱,教授,硕士生导师,青岛大学创新创业项目训练计划项目专家、山东省工程图学学会理事、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校工程图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华东区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山东赛区组委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特邀评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是数字化设计及虚拟样机技术,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其中CSCD11篇。

一、教学

以强化机械类人才能力培养为指导思想,重理论、强基础,创建了“三基”(基本投影理论知识、基本图示方法、基本绘图技术)为主线、兼顾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及工程综合素质提高的工程图学课程内容体系。注重教学方法,线下和线下教学相结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讲的《工程图学》每年都被评为青岛大学A级优质课程,2012年被评为青岛大学首届“教学十佳”和青岛大学“教育先锋”,2013年被评为青岛市工人先锋,2011年《工程图学》课程成功入选山东省精品课程,2019年带领工程图学教研室教师制作工程图学网课,2020年3月成功在省平台上线,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评为青岛大学教学能手,曽获第6届和第八届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二、竞赛

2009年主持创立了青岛大学三维设计协会,以协会这个学生组织为平台,推动了青岛大学学生创新设计的热潮。

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该比赛是检验工程图学教学水平的国家级顶级赛事)已经十届,获团体一等奖7项,个人单项一等奖80多项。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现场总决赛已经10届,指导学生斩获一等奖12项。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获特等奖1项。指导学生参加山东省大学生机电创新设计竞赛10届,获一等奖10余项。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一等奖1项。9次获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现场总决赛优秀指导教师,10次获山东省大学生机电创新设计竞赛优秀指导教师,9次获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三、教材

积极推动教材改革,主编规划教材30余部,国内不少兄弟院校选用了我们的教材,使青岛大学工程图学和计算机绘图教学水平处于国内前列。主编的计算机绘图(AutoCAD版)入选教育部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计算机绘图(AutoCAD2018版)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计算机绘图(AutoCAD版)获第二届山东省高等教育优秀教材二等奖,计算机绘图(AutoCAD2018版)获山东省普通高等教育一流教材。

联系方式:gdz_zero@126.com

符朝兴,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青岛市经信委项目评审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

1.机械设计、振动分析及预测

2.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人工智能

主讲课程:

为本科生讲授《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制图》

学术成果:

项目:

1.青岛环球服饰股份有限公司“青岛环球服装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全面升级改造”

2.青岛萨沃特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两种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设计”201310-201404

3.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医用急救车磁动力减振操作台的研究设计及开发”200305-200505

代表性论文:

1.FU Chaoxing;WANG Xiulun; WANG Jirong;LIU Dawei . Steady state response analysis on helical spring impacted by short wave[J].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 2006, 19(4):583-587.

2.符朝兴,王秀伦.螺旋弹簧悬架车辆振动的波动理论建模及频响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 2005, 41(5):54-59.

联系方式:

电话:13853248280

E-mail:cx_f@163.com

张骞,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轨道动力学、结构振动与噪声。主要从事高速铁路车线、车岔耦合动力学测试和仿真、高铁地震预警系统测试、高速铁路车站雨棚动力测试和仿真等方面工作。主持完成省市、铁路局、客专公司、中车集团等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发表论文10余篇。所主持项目依托实际工程,注重对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联系电话0532-85953177,邮箱figozq100@sina.com

孙浩洋: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机电工程学院机械与车辆工程系主任,青岛市力学学会秘书长,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先进工作者。2009年-2010年赴英国利兹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做访问学者。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2篇被ISTP数据库收录,8篇被EI数据库收录。主持完成科研项目3项,参与完成科研项目6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参与完成教学研究项目6项,教学成果获奖2项。

研究方向:摩擦学,现代润滑技术及智能润滑系统,机械系统建模与仿真

科研项目:

1. 横向课题“转子轴承润滑性能分析”, 200609-200809,第1位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905090)“考虑多种实际因素影响的凸度滚子润滑研究”, 201001-201212,第1位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975146)“液压约束活塞发动机主运动系统优化设计”, 201001-201212,第3位

4.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14ZRB01503)“齿轮联动液压发动机工作循环系统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 201409-201709,第4位

5. 横向课题“城轨车辆运营故障数据研究”, 201411-201711,第4位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575286)“基于空化分析的往复柱塞泵转套式配流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 201601-201912,第3位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075278/E0506)“机电液耦合器的动力协同机制”,202101-202412,第3位

获奖:

1. 青岛市第10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论文:对数滚子的热弹流凸度量设计研究,摩擦学学报,2010,30(6):567-571)

2. 2010年全国青年摩擦学及工业应用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论文:鼓形滚子的热弹流分析. 2010年全国青年摩擦学及工业应用研讨会会议论文集,174-176.2010.08,杭州)

3. 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第4位):基于工程实践案例的机械基础课程群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2018年

4. 山东省机器人大赛一等奖(指导教师), 2013年

5. 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龙鼎奖山东区一等奖(指导教师), 2018年

6. 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龙鼎奖二等奖(指导教师), 2020年

代表性论文:

1. 相交圆弧修形滚子的重载热弹流研究,机械工程学报,2004,40(7):99-104

2. 摆动工况下的有限长线接触弹流润滑研究,摩擦学学报,2006,26(3):247-251

3. Lundberg对数滚子的热弹流特性及其凸度量的修正,摩擦学学报,2008,28(1):68-72

4. 对数滚子的热弹流凸度量设计研究.摩擦学学报,2010,30(6):567-571

5. 表面划痕对滚子润滑性能的影响分析.润滑与密封,2012,37(1):33-35+39

6. 倒角参数对滚子弹流润滑的影响研究.中国机械工程,2012,23(16):1982-1984+1990

7. Analysis of surface scratch in finite line contact EHL,2013,651:651-655.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Materials

8. 径向滑动轴承的水润滑分析,青岛大学学报,2015,30(2):93~97

9. 往复柱塞泵转套式配流系统的水润滑分析,青岛大学学报,2018,33(2):80-85

10. 供油量对对数滚子的弹流润滑特性影响研究,摩擦学学报,2020,20(3):346 -352

联系方式:

E-mail: haoyangnew@163.com

李达,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1.教育和工作经历

1992.9-1996.6 四川大学 材料学 学士

1996.9-1999.6 四川大学 材料学 硕士

2004.9-2008.6 青岛大学 材料学 博士

1999.7-今 青岛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

2009.9-2010.3 悉尼大学 访问学者

2013.1-2015.1 迪肯大学 博士后

2.主要研究方向

电化学单分子检测、医用生物材料和过渡金属电解水催化剂

3.主讲课程

《工程材料学》、《材料成型技术基础》和《人机工程学》

4.学术成果:

项目

1.基于石墨烯量子点对溶液中单分子实时高灵敏检测方法研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ZR2017MB028,2017/08-2020/06,主持

2.基于电化学催化对溶液中单分子实时高灵敏检测及机理研究,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J17KA103,2017/05-2019/05,主持

3.网络互穿结构遗态陶瓷/金属复合材料制备和性能研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Y2008F13,2008/12-2011/12,已结题,主持

4.基于GMR效应的高灵敏度可变量程生物芯片系统的研制,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ZR2012FZ006,2012/07-2015/07,已结题,参与

5.宏观碳纳米管负载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脱附与吸附性能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50802045,2009/01-2012/01,已结题,参与

6.硅胶-水吸附式制冷中吸附的衰减特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50806035,2009/01-2011/12,已结题,参与

代表性论文

1. Kai Zhao, Xiaolin Sun, Hucheng Fu, Hanwen Guo, Lei Wang, Da Li, Jingquan Liu. In situ construction of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on chitosan-derived nitrogen self-doped porous carbon for high-performance supercapacitors.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632(2023) 249-259.IF=9.965

2. Xiangyu Zhang, Kai Zhao, Xianhui Wang, Hongbin Wang, Wenrong Yang, Jingquan Liu, Da Li. 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for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using gold clusters anchored on reduced graphene oxid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856 (2023) 158879. IF=10.753.

3. Kai Zhao, Xiaolin Sun, ZihaoWang, Chuanfeng Huang, Da Li, Jingquan Liu. Sheet-like NiCo-layered double hydroxide anchored on N self-doped hierarchical porous carbon aerogel from chitosan for high-performance supercapacitors.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921 (2022) 166036. IF=6.371

4.张祥宇,赵凯,王天文,晏洪伟,李达,刘敬权.铜纳米颗粒/石墨烯复合材料的高导电性及表面增强拉曼性能研究.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4(3), 51-55

5.Meng Zhang, Xiangyu Zhang , Kai Zhao , Yunxia Dong , Wenrong Yang , Jingquan Liu , Da Li. Assembly of gold nanorods with L-cysteine reduced graphene oxide for highly efficient NIR-triggered photothermal therapy.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 2021,266.120458. SCIIF=4.831

6.Zhen Liu, Alireza Dibaji, Da Li, Srikanth Mateti, Jingquan Liu ,Fuhua Yan , Colin J. Barrow, Ying Chen, Katsuhiko Ariga , Wenrong Yang.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in surface engineering and assembly of boron nitride nanosheets. Materials Today,2021,44,194-210.IF=26.416

7. Dedong Jia, Kun Zheng, Ming Song, Hua Tan, Aitang Zhang, Lihua Wang, Lijun Yue, Da Li, Chenwei Li, Jingquan Liu. VO2·0.2H2O nanocuboids anchored onto graphene sheets as the cathode material for ultrahigh capacity aqueous zinc ion batteries. Nano Research 2020, 13(1): ‏ 215-224IF=10.269

8. Da Li, Zhen Liu, Jirong Wang, Bingping Liu, Yingchao Qin, Wenrong Yang, Jingquan Liu. Hierarchical trimetallic sulfide FeCo2S4–NiCo2S4 nanosheet arrays supported on a Ti mesh: An efficient 3D bifunctional electrocatalyst for full water splitting. Electrochimica Acta, 2020,340,135957IF=7.336

9. Li D, Liu J, Wang H, et al. Electrochemical synthesis of fractal bimetallic Cu/Ag nanodendrites for efficient surface 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J].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16, 52(73): 10968-10971.(IF=6.567)2016年08月(一区)

10.. Li, D.; Kong, N.; Liu, J.; Wang, H.; Barrow, C. J.; Zhang, S.; Yang, W., Real-time electrochemical monitoring of covalent bond formation in solution via nanoparticle–electrode collisions. Chem. Commun. 2015, 51 (91), 16349-16352.(IF=6.567)2015年09月(一区)

11. Li, D.;Liu, J.; Barrow, C. J.; Yang, W., Protein electrochemistry using graphene-based nano-assembly: an ultrasensitive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of protein molecules via nanoparticle–electrode collisions. Chem. Commun. 2014, 50 (60), 8197-8200.(IF=6.567)2014年06月(一区)

12. Haotian Zhu, Tao Chen, Jingquan Liu, Da Li. Adsorption of tetracycline antibiotics from an aqueous solution onto graphene oxide/calcium alginate composite fibers. RSC Advances, 2018, 8, 2616–2621(IF=3.108)

13. Xueying Cao, Dedong Jia, Da Li, Liang Cui, Jingquan Liu (2018). One-step co-electrodeposition of hierarchical radial NixP nanospheres on Ni foam as highly active flexible electrodes for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and supercapacitor.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8, 348, 310-318 15

14. Huihui Zhu, Ao Liu, Da Li, Yongcheng Zhang, Xiaoxia Wang, Wenrong Yang, J. Justin Gooding and Jingquan Liu. Wafer-scale fabrication of Cu/Graphene double-nanocaps array for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ubstrates.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 2017 , 53 (22):3273-3276.(IF=6.319)

15. Zhang, Y.; Liu, J.; Li, D.; Dai, X.; Yan, F.; Zhou, R.; Conlan, X. A.; Barrow, C. J.; He, J.; Wang, X., Self-Assembled Core-Satellite Gold Nanoparticle Networks for Ultrasensitive Detection of Chiral Molecules by Recognition Tunneling. ACS nano, 2016, 10(5): 5096-5103.(IF=13.334)

16. Foroushani, A.; Zhang, Y.; Li, D.; Mathesh, M.; Wang, H.; Yan, F.; Barrow, C. J.; He, J.; Yang, W., Tunnelling current recognition through core–satellite gold nanoparticles for ultrasensitive detection of copper ions.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15, 51 (14), 2921-2924.(IF=6.567)

17. Liu, Z.; Liu, J.; Li, D.; Francis, P. S.; Barnett, N. W.; Barrow, C. J.; Yang, W., Probing the tunable surface chemistry of graphene oxide.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15, 51 (54), 10969-10972.(IF=6.567)

18. Chu, W.; Zhang, Y.; Li, D.; Barrow, C. J.; Wang, H.; Yang, W., A biomimetic sensor for the detection of lead in water.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2015, 67, 621-624; (IF=6.451)

专利

1.一种利用自组装石墨烯高灵敏检测蛋白质分子的方法。申请号:201510700005X(第一位)

2.一种采用电化学实时监测溶液中共价键形成的方法。申请号:2015107000280(第一位)

3.一种制备纳米枝状铜银双金属/石墨烯表面增强拉曼光谱衬底的方法。申请号:2018100385962(第一位)

4.一种制备致密纳米氧化钛陶瓷的方法.申请号:2018102865199(第一位)

联系方式:

电话:0532-85953626 E-mail: d.li@qdu.edu.cn

王玉奇,工学博士,讲师,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效率与效能工程中心访问学者,硕士生导师,主持了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和青岛市博士后基金项目,已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工作经历:

2016年8月—至今:青岛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讲师

2019年12月—2020年12月: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效率与效能工程中心 访问学者

科研领域:

1.薄板材料连接新技术及其疲劳损伤、冲击损伤与腐蚀损伤;

2.机械结构有限元仿真分析;

3.碳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制备

项目成果:

1.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循环载荷作用下压印-粘接复合接头腐蚀损伤研究” 主持

2.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人工智能的现代设计方法新工科建设” 主持

3.青岛市博士后应用研究项目“考虑应力奇异性影响下胶接结构界面端破坏准则及疲劳裂纹扩展规律研究” 主持

4.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自愈合材料研究创新团队项目 参与

主讲课程:

为研究生讲授《现代设计方法》,为本科生讲授《工程图学》、《机械设计基础》,

教学获奖:

1.青岛大学“教学能手”,2020

2.第十三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山东赛区一等奖(指导教师),2020

3.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龙鼎奖全国总决赛二等奖(指导教师),2019

联系方式:

电话:0542-85953717

E-mail:sdyuqi@126.com

张圣斌,博士,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EI论文10篇。授权发明专利1篇。Email:sweethenry@163.com.

研究方向:

1. 热致相变氧化钒涂层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研究;

2. 搅拌摩擦连接技术。

主讲课程:

《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

学术成果:

项目:

1. 基于分层结构特性的VO2薄膜的相变机制及分层制备研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ZR2020QE183,2021/1-2023/12,12万元,在研,主持;

2. 针对1064nm近红外激光的非线性限幅技术研究,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J18KA014,2018/03-2021/02,主持;

3. 用于激光致盲防护的VO2薄膜的激光限幅机制及制备研究,青岛市博士后应用项目,2018/12-2020/11,主持。

陈晓宇,博士,讲师,青岛大学青年卓越人才。在储能领域著名期刊“Energy”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金属材料领域期刊“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和“Intermetallics”等共发表SCI论文18篇,主持在研科研项目1项。

教育工作经历:

2009.09-2013.06 青岛大学,材料物理,本科

2013.09-2015.06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硕士

2015.09-2019.06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博士

2019.08——至今 青岛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

1. 合金凝固过程与组织研究(工艺:超声波辅助,快速凝固;材料:钛合金,钛铝合金,固溶体合金)

2.储氢材料的研究:储氢合金的制备与储氢性能

主讲课程:《工程材料学》《材料成型技术基础》

联系方式:

E-mail: chenxiaoyuhit@163.com

卢宪玖,1989年生,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摩擦学/生物力学。主要从事滚动轴承的热弹流和混合润滑研究,人工关节的生物摩擦学和生物力学研究。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研究生教育教学中,注重算法、程序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欢迎对滚动轴承和人工关节润滑数值分析感兴趣的同学报考。联系电话:18963418630,邮箱:xjlu@qdu.edu.cn

田宏志, 硕博毕业于日本冈山大学,青岛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1. 视觉伺服/机器人视觉、深度学习

2. 机械臂运动控制

主讲课程: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基础

学术成果:

1. Tian, Hongzhi, Yejun Kou, Xiang Li, Mamoru Minami, "Real-time pose tracking of 3D targets by photo-model-based stereo-vision," Journal of Advanced Mechanical Design, Systems, and Manufacturing, Vol. 14, No. 4. Online ISSN 1881-3054, DOI: 10.1299/jamdsm.2020jamdsm0057 (2020)

2. Tian, Hongzhi, Yu Cui, Mamoru Minami, and Akira Yanou, "Frequency response experiments of eye-vergence visual servoing in lateral motion with 3D evolutionary pose tracking." Artificial Life and Robotics, Vol. 22, No. 1, pp.36-43 (2017)

3. Hongzhi Tian, Yejun Kou, Takuro Kawakami, Renya Takahashi, Mamoru Minami, “Photo-Model-Based Stereo-Vision 3D Perception for Marine Creatures Catching by ROV,” OCEANS 2019 Seattle (Seattle, America) (MTS/IEEE), 55789150 (2019)

联系方式:

电话 : 15621415968

E-mail : tianhz9@163.com

陶强,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青岛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入选2022年青岛市“金种子”人才培养计划。围绕“网格增强薄膜及其智能变构型设计”相关研究工作,在工程和力学领域著名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航天领域著名期刊“AIAA Journal”和“Acta Astronautica”、复合材料顶刊“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ICTAM”、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中国力学大会等发表学术论文9篇,其中SCI检索6篇,EI检索1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

主要研究方向:

1.复合材料网格增强薄膜结构的承载设计与折展行为

2.智能变构型复合材料网格结构的力学设计

主讲课程:

《工程力学》

代表性学术论文:

[1].Tao Q, Wang C G, Xue Z M, Xie Z M, Tan H F. Wrinkling and collapse of mesh reinforced membrane inflated beam under bending[J]. Acta Astronautica, 2016, 128: 551-559.

[2].Tao Q, Wang C G, Wang K, Tan H F. Mixed triangle lattice reinforced membrane antenna reflector: design and analysis[J]. AIAA Journal, 2020, 58(4): 1897-1900.

[3].Tao Q, Wang C G, Wang K, Xie Z M, Tan H F. Mixed-mode bending of a smart reconfigurable lattice structure with bi-directional corrugated co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 2020, 185: 105848.

[4].Zhang YC, Tao Q, Liu YP, Wang C G. Mesh/membrane composite with superior mechanical performance: A deep learning-based design[J].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2, 230: 109735.(Top期刊)

联系方式:0532-85953717

E-mail: taoqiang@qdu.edu.cn

Copyright© 2022 青岛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青岛市宁夏路308号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