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铺就科创路,师生奋战创佳绩 ——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参赛纪实

作者: 时间:2020-09-04

8月27日至30日,“赛迪环保杯”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决赛在重庆大学举行,我院进入决赛的两支代表队分别获得一、二等奖,实现了一等奖的突破,我校也荣获优秀组织奖,创造了我校自参加该项赛事以来的最好成绩。

本届竞赛共有包括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427所高校报名参加,提交有效作品4000余件,参赛学生人数达22289人,参与高校和作品申报数量创历史新高。经过333名专家网评,共有219件作品进入决赛,竞争十分激烈。经过各专家组认真答辩、作品考察、专家小组评议、专家组长评议、专家全体投票等环节,并经竞赛委员会表决通过,最后决出特等奖10件(0.24%)、一等奖91件(2.20%)、二等奖118件(2.85%)。

其中由我院学生赵晓东、赵端正、赵宇辰、陈佳虎、路凯屹、于复坤等同学完成的项目“自定心式干电池回收预处理装置”获得全国一等奖;由王清正、孙连发、吕德升、王天文、闵令杰、黄龙俭等同学完成的项目“低俗恒态稳定风力机及尖端多级发电技术”获得全国二等奖。我省所有参赛高校中仅有青岛大学(1项)、山东大学(2项)、中国海洋大学(1项)获得一等奖。

 

此外,由学生毕文哲、杨新宇、刘硕、崔增辉、魏光硕、张超、刘元鹏等完成的项目“基于MPF推进模式的节能型水下作业仿生机器”,公维壮、陈智鹏、刘思宇、管锡志、万嘉昊、李永鑫、杨永峰等同学完成的项目“基于MCU控制的智能可升降减速带发电机器”,由唐吉虎、王海龙、方宝乾、邱钟毅、高崇、张雨生、戴煜雅等同学完成的项目“关于啤酒瓶逆回流现状调查报告及优化方案”,由贾腾龙、王清正、邵凯伟、葛遥、胡国强等同学完成的项目“慧居一一基于反烧原理的全自动智能炊暖两用采暖炉”等4项作品获得全国三等奖。

 

搭建平台,悉心指导构建创新服务体系

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一直是我院推进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学院领导高度重视,2020年3月25日成立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牵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委员会。针对节能减排大赛,2019年12月,我院启动了该项赛事的院内选拔赛,经过宣讲动员、组队培训、经验分享、项目孵化等环节,遴选出10个团队进行重点培育,学院为各个项目配备了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提供训练场地与专项经费支持。

2020年5月初,在创新创业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我院承办了我校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的校赛,成立了由院长李延辉为组长的领导小组,院创新创业教育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孙万超老师和大赛负责人姚尔人老师协调相关学院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推动工作,最终经过相关专家校内网评、复审、专家指导等环节,我校共推荐15件优秀作品参加国赛。

 

7月22日国赛初审结果公布后,我院的“自定心式干电池回收预处理装置”与“低俗恒态稳定风力机及尖端多级发电技术”2个项目进入最终决赛,学院立即行动,与时间赛跑,组织团队成员与指导教师召开冲刺动员会、进行专项培训、开展模拟答辩等10余次,院长李延辉、副院长王德昌、热能与动力工程系教授杨启容、工程训练中心主任田东、指导教师程联军等10余位老师冒着酷暑对参赛队伍提供各种帮助与悉心指导,他们从作研发背景、细节完善、应用领域、项目可行性分析、工作原理、技术创新、视频剪辑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学院的高度重视、备赛环节的紧密衔接、多方位优中选优、校内外专家的倾心指导、指导教师的无私奉献和针对性的专项培训为良好成绩的取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定心式干电池回收预处理装置

 

该设计是一款回收干电池中的金属锌、塑料及碳棒的处理装置,机器的去皮装置由多个安装在光轴上的圆弧刀片组成,完成对干电池外表面的塑料皮去除工作,切除装置由切割电机,弧形板以及弹簧组成,完成对干电池的切割过程,夹持牵引装置由槽轮控制转动,单片机控制夹持机构夹住电池。

碳棒回收装置和化学物质分离装置都是由曲柄滑块机构来实现对干电池的碳棒和化学物质的分离,传动装置由同步带,链轮链条,皮带皮带轮组成传动机构,由槽轮,不完全齿轮组成间歇性机构,最终实现对废旧干电池中金属锌、塑料及碳棒的分离,对于保护环境、实现资源的回收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坚定信心,砥砺前行追梦路上勇担当

对于成绩的取得,该项目团队负责人赵晓东表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项目选题至关重要,既要考虑自身知识储备和兴趣,又要考虑协会现有条件和资源,同时还要关注国家政策与环保热点。备赛伊始,团队成员从简单的头脑风暴到逐步明确主题、可行性分析,一遍遍地重复,反反复复的论证,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最终确定了项目主题。

坚定的信心与坚持的决心是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正当项目的一切进展看似都非常顺利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计划,“本想等本学期开学后就要进行结构设计、产品制作、数据测试、机器调试,但学校延时开学,作为负责人,我无数次从内心里问自己怎么办?因为比赛肯定要延期,这与我的考研复习冲突,到底要不要继续下去?能否按照计划完成产品制作……”赵晓东如是说,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既然不能开学,那就让团队成员通过网络查询资料、在线研讨、完善方案、模拟仿真”,计划书一遍遍的推翻重做,模拟仿真一遍遍的调整,终于盼来了开学,设计中的作品终于可以制作出来了。

 

但是没有高兴几天,压力接踵而来,团队一名核心成员由于考研原因而选择主动退出,其他大一、大二团队成员由于疫情防控原因未能返校,项目的推进几乎停滞,这段时间他只能吃住在创新协会,没日没夜地自己干,他也一度有了放弃的想法,指导老师程联军不停地的鼓励与打气,学工人员多方协调,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让19级、18级的团队成员在严守疫情防控政策相关要求的情况下提前返校,给予了他继续的勇气与力量。

 

好的项目离不开优秀团队的搭建,这是一个项目成功的重要支撑,在准备决赛答辩的关键时刻,恰逢大一大二学生考试,但是大家没有一人掉队,大家相互配合,每晚都要进行集中,从路演答辩内容、呈现效果、展示方式、怎么更好地表达、评委可能提问问题的准备等方面交流想法和讨论,一次次修改、一次次预答辩,直至最终定稿。通过这个过程,大家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团队意识,也让项目在比赛过程中走得更远。

赵宇辰表示,3个月的比赛短暂而又漫长,难忘大家埋头攥写说明书的艰辛,赛前彻夜修改PPT的紧张,比赛过程虽然辛苦,但更重要的是我在专业技能的巩固、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思维模式的转变等方面有了全方位的提高。指导教师程联军老师说:“成绩的取得源自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耐心、恒心与信心是他们成功的关键。”

低速恒态稳定风力机及尖端多级发电技术

 

该技术是针对现有中小型风力机工作风速范围小,极端天气下易发生“飞车”现象,制造成本较高缺点,设计了低速恒态稳定风力机,拓宽了风力机的工作风速,使风力机具有适应极端恶劣天气的能力;研发了尖端多级发电技术,实现了风力机变额定功率输出,同时降低了制造成本,对于未来分布式风力发电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兴趣引导,精益求精催生创新不竭动力

 

该项目负责人王清正是一个典型的工科男,对于创新有着天生的执着与热爱,三代样机的研发与调试,无一不凝结着他的汗水与心血,从最初项目不被看好到实验参数的完善、试验样机与技术的迭代,他不断地查阅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设计建模、作品制作,经常通宵达旦。

他说:“当互联网+、挑战杯、节能减排大赛三项赛事叠加在一起,而材料提交、路演培训、产品制作的时间又相互冲突时,那种感觉只能用‘时间都去哪儿了’一句话来概括。”实物制作既需要大量的计算,又往往需要经验,一次微小的焊接错误、硬件运行的不稳定以及电压的控制不当都可能导致几天的工作白干,只能咬牙坚持,从头再来,为了挤出时间,他困了就趴在桌上打个盹或者用凉水冲把脸,饿了就弄个泡面将就着吃点,一个月下来体重轻了四五斤。

 

制作、实验风机的过程有时也充满危险,一次由于长时间的进行实物制作而过度疲劳,进行钢管焊接时一不留神电火花溅到脸上,差点伤到眼睛,留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疤痕,谈起这些他一脸淡定,仿佛就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虽然比赛成绩没有达到自己期望的目标,他却说“评委老师提问的问题尖锐而又刁钻,但又直击要害,我的知识储备还是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丰富充实自己”,创新,他依然在路上。

团队成员孙连发表示,创新是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纠错的过程,一步一个脚印,在实验实践中完成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这是最大的收获。正如李新建老师说“见证了这帮孩子的不易,每天干到很晚,经常睡在创协,为他们取得的成绩点赞。” 

当谈到节能减排大赛成绩的取得,所有团队成员都谈到了一点,那就是学院的大力支持、专业老师的精心指导,老师们严谨的工作态度,踏实的工作作风,矢志奋斗的拼搏精神是支持他们创新的不竭动力。

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是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唯一由高等教育司办公室主抓的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该竞赛充分体现了“节能减排、绿色能源”的主题,紧密围绕国家能源与环境政策,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和广大高校的积极协作下,起点高、规模大、精品多,覆盖面广,是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大学生竞赛。

 

Copyright© 2019 青岛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青岛市宁夏路3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