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讨会丨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暨青岛大学夏季学期高端学术报告会(能动专场)

作者: 时间:2019-06-17

会议时间:2019年7月6日-7月8日

会议日程:7月6日报到

7月6日14:00~21:00 交流、座谈、晚餐

7月7日08:30~11:00 学术报告(两场次)会议室:行政楼407

7月7日11:00~13:00 座谈、午餐、午休

7月7日14:00~17:00 学术报告(两场次)会议室:行政楼407

7月7日17:00~21:00 交流、座谈、晚宴

7月8日08:30~12:00 学术报告(三场次)会议室:图书馆报告厅

7月8日12:00~14:00 午餐、午休

7月8日14:00~17:00 学术报告(两场次)会议室:图书馆报告厅

7月8日18:00~21:00 交流、座谈、晚宴

主办单位:青岛大学教务处

承办单位:青岛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报告会参加人员: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士生、相关专业的全体教师及其他专业感兴趣的师生

报告安排:

报告人

单位

职称/称号

职务

王如竹

上海交通大学

教授博导长江学者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上海交通大学制冷所所长

吴静怡

上海交通大学

教授博导曙光学者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务长,教务处处长

杜小泽

华北电力大学

教授博导长江学者 教育部高等学校热工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副主任,华北电力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

刘启斌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博导国家优青获得者

姜周曙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教授博导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制冷所所长

张学军

浙江大学

教授博导

浙江大学制冷所所长

李金平

兰州理工大学

教授、博导、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教授

甘肃省生物质能与太阳能互补供能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

钱华

东南大学

教授博导

孔祥强

山东科技大学

副教授硕导

山东科技大学机电学院院长助理、能动系主任

 

http://n.sinaimg.cn/translate/727/w312h415/20190416/v0rT-hvvuiym6155628.png

报告人:王如竹

报告时间:7月7日8:30~11:00

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太阳能工程研究中心主任。2017和2018年度全球高被引学者。主持成果曾获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由于对国际制冷学科的卓越贡献,获英国制冷学会颁发的2013年度国际制冷J&E Hall Gold Medal、中日韩三国制冷学会联合颁发的2017年度亚洲制冷学术奖Asian Academic Award、日本传热学会颁发的2018年国际热科学纪念奖Nukiyama Memorial Award,以及国际制冷学会2019年颁发的国际制冷最高奖Gustav Lorentzen Medal。主要学术职务有:国际制冷学会理事,制冷设备(IIR-B2)专业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传热传质学分会副主任;中国太阳能学会理事、热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科协七届常委;上海市制冷学会理事长;上海市太阳能学会理事长;教育部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任Energy、Solar Energy副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Recent Patents on Engineering等期刊国际编委,科学通报,化工学报,太阳能学报,工程热物理学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等期刊的编委。发表国际杂志论文300余篇。

报告题目:基于网络化利用理论的分布式低品位热能高效利用

主要内容:工业生产废热、交通工具产生废热、太阳能、发电站的高温烟气和加热热水等都存在的大量低品位热能问题,提出了基于网络化利用理论的分布式低品位热能高效利用技术。介绍了以低品位热能利用为目标的活性炭、活性炭与氯化钙等复合材料为吸附剂的吸附制冷技术、溴化锂水和氨水为工质对的吸收式制冷技术、热管技术、低品位热能利用的蒸汽压缩式制冷/制热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介绍了低品位热能高效利用的部分工程应用案例,并对于低品位热能高效利用的未来发展做出了展望。

https://gss3.bdstatic.com/7P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w%3D268%3Bg%3D0/sign=64acce1b8544ebf86d716339e1c2b017/8694a4c27d1ed21b0138d9fdaf6eddc451da3f30.jpg

报告人:吴静怡

报告时间:7月7日8:30~11:00

教授,博导,上海交通大学副教务长、教务处处长,上海市曙光学者。主要从事航天热环境及控制、制冷空调中的能源利用与环境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主持科研项目包括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航天技改项目、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宝钢科研项目等。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国际杂志70余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主持的《制冷装置及其自动化》获上海市精品课程。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曾获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上海市巾帼创新奖提名奖等。

报告题目:航天热环境模拟试验系统的理论与实践

主要内容:由于太空环境下昼夜温度变化大,航天设备工作环境比较恶劣,为了提高其设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需要在地面进行模拟运行试验,模拟试验所需的大温区可调节的超低温环境模拟试验系统是必不可少的,本报告对航天热环境模拟实验系统的理论和应用实践展开讨论,综述了热系统控制、安全监测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应用效果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

 

报告人:杜小泽

报告时间:7月7日14:00~15:00

教授,兰州理工大学和华北电力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储能专委会主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委员会委员、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rmodynamics编委。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强化传热、火力发电过程节能、太阳能及新能源发电、储能、海水淡化等。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973计划课题2项、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北京市重大科技计划课题1项;出版专著章节3部、发表SCI收录的国际学术期刊论文100余篇,被引用4200余次,h指数33;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并获得应用;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和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

报告题目:中高温储热技术──性能调控和材料开发

主要内容:储能是实现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规模化、高效利用的瓶颈,同时在低品位能源和间歇能源的利用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在众多储能方式中,储热技术具有适用性广、成本低等优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仍有待在储热系统集成优化、储热材料开发与改性,以及相变储热和热化学储热机理的深入探析等方面取得进一步突破。本报告综述了中高温储热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现状,并总结了近年来在显热和相变储热强化技术和性能调控、复合储热材料的性能表征和开发,以及热化学储热反应器结构设计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展望了中高温储热技术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报告人:刘启斌

报告时间:7月7日14:00~15:00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多能源互补的能源系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和青年面上连续资助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课题、企业合作项目与中科院人才基金项目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申请美国、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获“吴仲华优秀青年学者奖”、“中国科学院卓越青年科学家”等奖励。

报告题目:多能互补的分布式能源系统

主要内容:面向高效、清洁和低碳的国家重大需求,针对分布式能源系统中燃料化学能释放能量损失大、微小型动力循环效率低、动力余热利用缺乏有效方法及系统变工况性能差等难题,需要从领域渗透与学科交叉角度,开展分布式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基础研究。本报告主要介绍研究团队在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机理、方法和系统集成创新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

 

姜周曙-2寸照片

报告人:姜周曙

报告时间:7月8日8:30~12:00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党委书记,能量利用系统与自动化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校实验室研究会理事,浙江省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副理事长、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节能技术”专家组成员。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浙江省151人才计划”和“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报告题目:太阳能-热泵复合供热工程智慧能源服务平台开发与应用

主要内容: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已成为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和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在互联网语境下,建立信息交互标准,实现信息共享、人机协同和自主操控,使节能减排数据成为政府实施碳排放政策与能源合同管理的有效支撑。以太阳能-热泵复合供热工程为例,开发了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能感知和信息融合服务平台,建立通信网络自组织、测控需求自协同、事件发生自激发的智能传感网络,实现数据的处理、传输、通信乃至自组织、自协同等功能,为能源使用者、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集运行状态监控、故障诊断与处理、统计与审计、公示与交易、补贴与奖惩以及规划与决策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能源服务平台。

 

https://person.zju.edu.cn/server/api/handler/p/info?uid=e6N5EhpplINuO%2FSfhoQizQ%3D%3D&app_key=50634610756a4c0e82d5a13bb692e257&timestamp=1560161065000&sign=8c184dde4a859d99d69784c2c365b626

报告人:张学军

报告时间:7月8日8:30~12:00

博士、教授、博导。2003年12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同年加入浙江大学制冷与低温研究所,2006年晋升副教授,2013年晋升教授,2014年至今担任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制冷空调系统中的能量回收、利用和控制,主要包括:热湿解耦技术、热泵干燥技术、相变储热技术、蓄能空调技术、除湿空调技术、空分纯化技术、文物环境控制等。近年来,主持完成973计划子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一系列文物环境控制工程,经费逾千万;发表科研论文近百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第一作者论文被引用数百次,单篇最高引用逾百次(Scopus);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领衔成果《文物热湿环境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获2012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报告题目:相变储热系统复合传热强化研究

主要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相变储热技术的应用也从以生活用热、低温余热利用等低品位存储逐渐转向太阳能发电、深冷储能等高品位存储,使得储热系统需要实现更快的热响应。复合传热强化方法因其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得到了较多的关注。本报告主要介绍团队关于复合传热强化方法的研究。提出的高效复合强化方法在提升相变材料导热的同时,充分发挥了自然对流对相变材料融化的促进作用。最终在较高的储能密度条件下,提升相变材料的热传递速率。

 

报告人:李金平

报告时间:7月8日8:30~12:00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理工大学工程热物理学科负责人,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教授,甘肃省第三批“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美国UNLV访问学者,甘肃省生物质能与太阳能互补供能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北低碳城镇支撑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甘肃省多种可再生能源互补的分布式供能系统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负责人。长期从事先进可再生能源系统与环境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个人先后得到兰州理工大学首批红柳杰出人才计划、甘肃省陇原创新人才扶持计划、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甘肃省重点人才项目等人才计划资助,获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甘肃青年五四奖章、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教授、甘肃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率领的创新团队先后入选兰州理工大学科技创新团队、甘肃省委组织部“陇原青年人才扶持计划”创新团队、甘肃省高校协同创新科技团队、兰州理工大学红柳一流学科方向团队等团队计划,先后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星火计划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近40项,培养毕业研究生70余名,发表论文80余篇,获得专利10余项,开展的生物质能与太阳能互补多联产系统研究获甘肃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类一等奖)和甘肃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各1项。

报告题目:多种可再生能源互补的分布式供能系统研究

主要内容:多种可再生能能源互补的分布式供能系统目前处于系统集成方法研究阶段,系统中异质能源的协同互补转换机理、能质传递与转换过程强化、光物化复杂过程特性辨识与调控方法以及能资环耦合作用机制等基础问题仍没有系统地揭示。本人及课题组运用工程热物理、光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着重研究太阳能、生物质能与空气能等多能互补的冷热电气(沼气)肥(沼肥)多联供系统中能质协同互补转换机理、过程强化、过程特性辨识与调控方法等。

 

报告人:钱华

报告时间:7月8日14:00~17:00

博士、教授、博导。兼任中国环境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室内空气品质学会(ISIAQ)会员通风专委会委员,全国暖通学会通风专委会委员,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专委会室内环境学组专家,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实验室生物安全专业委员,航天低温推进剂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的室内环境与生物气溶胶专刊的guest editor。主要从事室内空气环境、通风和数值传热模拟的研究。2017年、2019年两次应邀参与香山科学会议。多次应邀在国际国内会议做特邀报告。第九届中国室内环境与健康年会、第四届生物气溶胶国际论坛主席。主持或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6项、省部级及军工项目近20项。发表SCI索引论文近40篇,SCI他引1000多次,参编世界卫生组织指南等国际、行业标准3项。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获中国环境学会青年科技奖,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科普先进个人奖、江苏省科技奖一等奖、Indoor Air最佳期刊论文等。

报告题目:室内环境与健康研究进展报告

主要内容:人有超过90%的时间在室内环境度过,室内环境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以节能方式营造舒适、健康的室内空气环境是建筑环境专业的重要任务。室内化学、物理与生物污染物源散发、空间散布、相变、室内外关联、健康影响等研究方法涉及到暖通、环境化学、生物安全、建筑学、规划管理、环境材料、基础医学、公共卫生、环境毒理学等学科交叉。本报告拟就研究最新进展进行简略回顾。本报告第二部分内容主要介绍团队室内环境中机制和过程的基础科学的进展。如呼吸道感染如何在室内空气中发生?中国儿童家庭环境与过敏性疾病(如哮喘)之间的关系?中国室内微生物浓度现状与种群特征等。

 

报告人:孔祥强

报告时间:7月8日14:00~17:00

山东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青岛西海岸新区优秀青年人才。任山东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院长助理、能动系主任,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环境与设备分会青岛市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制冷空调、复合能量系统、建筑和工业节能、节能评估、合同能源管理等领域的研究。近些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等科研项目和山东省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提升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等省级教改项目。科研成果获中国黄金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教学成果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全国煤炭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检索29篇。授权国家专利20项。出版《冷热电联供》编著1部。担任了由Springer Nature出版的《Handbook of Energy Systems in Green Buildings》的Section Editor。获山东科技大学“我最难忘的恩师”、“师德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优秀园丁”、“优秀班主任”、“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荣誉称号。

报告题目:能动专业导论与直膨式太阳能热泵技术研究进展

主要内容:能源动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致力于传统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及新能源的开发。报告第一部分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发展历史、专业范畴、前沿技术等进行介绍。太阳能是一种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替代常规能源的清洁能源,太阳能热泵技术有效集成了太阳能热利用和热泵两种技术。在直膨式系统中,太阳能集热器即为热泵蒸发器,制冷剂作为集热介质在太阳能集热/蒸发器中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能而蒸发,系统能够具有较高的供热性能系数。本报告第二部分内容主要介绍团队在直膨式太阳能热泵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

Copyright© 2019 青岛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青岛市宁夏路3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