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到农村去,那里有生我养我的爹娘;到农村去,那里有育我成长的南瓜米汤;到农村去,那里是魂牵梦绕的故乡。”借助中央部署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的契机,山东省选派2.6万名“第一书记”,深入1.8万个基层单位抓党建促脱贫。只要当地后进面貌不改变,帮包单位就不脱钩、干部不撤回。
“十二五”期间,山东确定重点扶持的贫困乡镇200个、贫困村3000个。力争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
目前,山东仍有820万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下,年人均收入不到2500美元。尤其是老区、山区、黄河滩区、盐碱涝洼区、库区,更是全省扶贫工作的“硬骨头”。
从今年起,山东171个省直单位开展“联百乡包千村”行动,每年选派582名“第一书记”深入582个贫困村。此前,省委、省政府在革命老区临沂市专门组织了为期7天的培训班,来自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以及工作经验丰富的农村基层干部现身传教。
在3年时间内,“第一书记”将当好党的政策的宣传队、农村党建的工作队、脱贫致富的服务队,使所有被帮包村实现“五个明显”的目标:村党支部战斗力明显增强;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村里有致富项目,90%以上的扶贫对象人均纯收入翻一番,村集体有一定的经营性收入;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基础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按照“帮包不帮办、帮忙不添乱”的原则,山东要求“第一书记”主要发挥指导帮带作用,全程参与村党支部工作,协调推进扶贫任务落实。此外,还将统一为每个贫困村选派1名大学生村官和1名科技特派员,把技术和文化送到农民家门口。
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说,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基层组织建设要到位,扶贫队伍建设要到位,帮扶政策措施要到位,要通过选派“第一书记”,一手抓党建,一手抓扶贫,帮助贫困村强班子理路子、解难题办实事,打好扶贫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