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主页  |   网上办公 | 收藏

  • 首页
    • 公告栏
    • 新闻之窗
    • 科技创新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机构设置
  • 师资队伍
    • 教师简介
    • 工业设计系
    • 工程设计及理论系
    • 机械设计及制造系
    • 车辆工程系
    • 热能与动力工程系
    • 测控技术与仪器系
    • 工程训练中心
    • 外籍专家
  • 人才培养
    • 本科教育
    • 研究生培养
  • 科研工作
    • 科研机构
    • 科研队伍
    • 科研概况
    • 科研成果
    • 科研项目
  • 实验室建设
    • 工程训练中心
    • 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 测控技术与仪器系实验室
    • 机电实验室
    •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验室
    • 车辆实验室
  • 学生工作
    • 思想教育
    • 招生就业
    • 职业规划
    • 心理健康
    • 奖助管理
    • 学团动态
    • 学子风采
    • 乐知乐教
    • 学生组织
  • 党建工作
    • 党建动态
    • 组织建设
    • 学习园地
    • 党员风采
  • 校友工作
    • 校友活动
    • 校友信息
  • 对外交流
    • 学术讲座
    • 服务地方
    • 合作交流

    人才培养

  • 本科教育
  • 研究生培养
  •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培养 >> 正文

热能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6年03月24日 00:00  点击:[]

热能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掌握坚实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毕业后能到能源动力领域的研究院所、大专院校以及大型工矿企业从事教学、研究和开发工作。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熟练地阅读相关工程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学习年限

一般为2-3年,最长可延至4年。

三、研究方向

(一)高效节能技术

研究热泵节能技术、热管节能技术、高效能量输运技术、高效节能型真空干燥技术;研究新型制冷技术、新型制冷剂的开发和性能测试;同时在传热传质的数值模拟方面展开工作。

(二)新能源的转换及应用技术

研究海洋能发电技术,主要为能量传递方法和技术的开发,旨在解决海洋能利用的连续性和可靠性;研究高效的太阳能发电技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着重于提高热利用效率、改善经济性等问题。研究非清洁水为冷热源的供热供冷技术,这种解决其堵塞、结垢等问题,提高热利用效率。

(三)清洁燃烧技术

研究煤的清洁燃烧技术;生物质与煤混烧的关键技术;降低燃煤污染物的排放;研究受热面的腐蚀特性与机理;研究生物质的气化及液化,并进行气化气、油品产物的改性提质,为新型代用燃料提出相应方案;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

(四)生物系统热科学与技术

属热科学与生物、医学、食品之间的交叉学科。主要培养具备能解决生物系统中有关热(冷)问题的高级研究和技术人才。近期主要研究方向:生物系统的热检测技术;生物能源技术;食品和药品的冷热加工技术(冷冻冷藏、冷冻干燥、真空预冷、冷藏链)等。

(五)建筑节能技术与设备

工业余热利用技术;低品位能源供热空调技术;新型换热技术与设备。

四、培养方式

实行导师负责制。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有关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参与学术活动,确定具体科研课题,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完成学位论文。

五、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实行学分制,一般以课内18学时为1学分。在其学习过程中,应修满36学分以上,包括必修环节的4学分。学位课程不少于21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程7学分,专业学位课程14学分。

六、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及必修环节见《(热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学计划》(附后)

(二)必修环节

A.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践、生产实践、科研实践与社会调查等。课内外学时数以120小时为宜。实践环节完成后必须填写实践环节考核成绩报告单,经有关人员签字后自己留存,申请答辩前交学校研究生培养办公室记载成绩。

B.学术活动

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听取学术报告及人文与科学素养系列讲座不少于10次,公开做学术报告不少于2次,至少撰写学术论文1篇。每次学术活动后须写出不少于500字小结,经导师签字后自己留存,申请答辩前交学校研究生培养办公室记载成绩。

七、必读书目(附后)

  • 共4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上一条:热能工程硕士学位点介绍 下一条:车辆工程硕士学位点介绍

【关闭】

青岛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